
最近几年,预制菜被骂得很惨。
打开社交媒体,到处都是\"预制菜毁掉餐饮\"\"添加剂超标\"之类的批评。
预制菜确实有争议,但要论食品安全的隐患程度,白酒市场才是真正需要警惕的\"重灾区\"。

预制菜的生产环境,怎么说也是现代化无菌车间,有严格的卫生标准。
你可以质疑它口感不如现炒、添加剂种类多,但要说它会引发严重健康问题,概率其实很低。
反观白酒市场呢?价格体系混乱、山寨产品泛滥,这些问题长期存。

前言
央视财经 2024 年的调查报道就狠狠揭了一次老底:直播间里那些 19.9 元的 “飞天茅台”,多半是小作坊用食用酒精勾兑出来的假货。
记者暗访发现,主播嘴里的 “酒厂直供”“内部渠道”,实际上就是三无产品,更绝的是,这些直播间还玩起了 “原价 9999 元,今日特价 19.9 元” 的套路,利用价格锚定效应让消费者觉得自己占了天大的便宜。
预制菜之所以被骂得这么惨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 “太显眼”,而白酒造假则藏在层层伪装之下,连常年品酒的老酒鬼都可能栽跟头。

噱头满天飞的 “高仿陷阱”
社交平台早已成为假酒销售的重灾区,除了直播间的低价套路,短视频平台的 “精准营销” 更具迷惑性。
2024 年 1 月,河南许昌的樊先生刷到一条推广短视频,发布者喻某声称自家的高仿茅台酒与正品相似度高达 99%,还打出 “包过官方 NFC 防伪鉴定”“企业接待送礼首选” 的旗号。
抱着好奇心态,樊先生先买了一瓶品尝,感觉与真酒相差无几,价格却只有正品的十分之一,这让他颇为满意。

这种 “半公开” 的销售策略精准抓住了消费者的心理,喻某不仅毫不掩饰售卖假酒的事实,还专门招聘 8 名销售人员,四处收集企业法定代表人的电话号码,逐一添加好友并附上诱惑性验证信息。
更令人咋舌的是,这些假酒甚至敢标注固态法白酒的执行标准 GB/T10781,而实际上瓶中装的却是低价基酒勾兑的液体,与标注的生产工艺毫无关系。
2024 年 4 月,樊先生一次性购买 12 箱用于公司宴会,结果被多人喝出破绽,这才愤而报警。

横跨三省的 “组装流水线”
警方顺着樊先生提供的线索深入调查,一条横跨重庆、贵州、广东三省的制假售假链条逐渐浮出水面。
这个涉案 21 人的团伙分工明确,从原材料供应到成品销售形成了完整的 “流水线作业”,2023 年 3 月才转行卖假酒的喻某只是其中的销售环节。
产业链上游,深圳的李某、鲁某夫妇专门负责包装材料的加工,他们从各处回收正品名酒的旧酒瓶、酒盒、纸箱甚至飘带,经过整理加工后组装成套,以高价卖给下游制假者。

警方在他们位于深圳宝安区的仓库中,一次性查获印有茅台注册商标标识的各类包材达 82430 件。
中游的贵州袁某团伙则提供 “核心原料”,根据订单要求以每斤 6 元至 300 元不等的价格供应低价基酒,这些基酒经过简单过滤便成为假酒的 “酒体”。

接到订单后,喻某团伙从袁某处购入基酒,从张某等人手中拿到李某夫妇加工的包装,在租赁的店面内进行灌装、封装,一瓶 “高仿茅台” 就完成了全部制作流程,随后以 500 元左右的价格售出,利润高达数十倍。
这些假酒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,不仅流入个人消费者手中,还成为部分企业的 “接待用酒”。

99% 相似度的 “真假迷雾”
假酒的泛滥不仅源于产业链的成熟,更因为其伪装技术足以蒙骗资深酒客。
喻某团伙打出的 “99% 相似度” 并非空谈,他们使用的包装来自正品回收加工,瓶盖、飘带等细节与真酒几乎一致,甚至能通过部分非专业的防伪检测。
有消费者按照常规方法观察酒标,发现印刷清晰、色泽均匀,完全看不出伪造痕迹。

即便从酒体本身判断,普通消费者也很难分辨。
将假酒倒入杯中轻轻晃动,酒花看似细密,消散速度与真酒差异细微;凑近闻嗅时,假酒添加的香精能模拟出类似粮食发酵的香气,初尝时口感也较为顺滑,只有细品才能察觉余味短促、香气单一。
更令人防不胜防的是,部分假酒还会复制正品的二维码,扫描后跳转的页面与官方查询界面高度相似,进一步增加了鉴别难度。

2024 年 8 月,青海西宁警方查获的跨省假酒案中,3.49 万瓶假冒品牌白酒涉案金额超 2600 万元,而购买这些假酒的消费者大多毫不知情,直到案件侦破才发现自己饮用了假货。
检察机关在办理此案时发现,由于缺乏明确的诉讼主体,案件最终由公益诉讼部门接手处理,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消费者鉴别假酒的艰难。

斩断链条的多方合力
针对愈演愈烈的白酒造假现象,多地已展开联合打击行动。
2024 年 9 月,公安机关将喻某等 19 人以涉嫌假冒注册商标罪移送审查起诉,李某、鲁某夫妇因非法制造注册商标标识罪同步被移送。
检察机关根据各嫌疑人在链条中的作用精准定罪,喻某等 9 名组织者被建议判处有期徒刑一年至三年一个月,鲁某等 11 名参与者被建议判处缓刑,1 名情节轻微者被依法不起诉。

2025 年初,许昌市公安、市场监管部门联合开展假酒及包装材料集中销毁行动,8 万余件涉案物品被安全无害化处理,检察机关全程监督销毁过程。
青海西宁警方在同类案件中捣毁制假售假窝点 37 处,查获的假冒白酒被集中销毁,相关嫌疑人已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。
这些行动不仅摧毁了具体的制假团伙,更对潜在的造假者形成了有力震慑。

对于消费者而言,掌握基础鉴别方法至关重要。查看执行标准是简单有效的初筛方式,固态法白酒 GB/T10781、液态法 GB/T20821、固液法 GB/T20822 的标注能反映酒体本质。
官方渠道扫码验证可规避大部分假货,正品的防伪标签在不同角度下会呈现明显的图案变化,防伪线可完整撕掉,而假酒的防伪标识多为印刷而成。
选择正规授权的销售渠道,拒绝 “低价内部酒”“特供酒” 等噱头产品,更是远离假酒的关键。

总结
白酒造假产业链的曝光,揭开了酒类市场光鲜外表下的阴影。
与预制菜的争议不同,假酒不仅侵犯消费者权益,更可能因原料不明、工艺粗糙对健康造成潜在威胁,其隐蔽性与危害性更令人担忧。
从深圳的包装加工窝点到贵州的基酒供应,从重庆的灌装车间到全网的短视频销售,造假链条的每一环都折射出市场监管的难点与痛点。

消费者的猎奇心理与贪便宜心态为假酒提供了生存空间,而造假技术的升级则让辨别变得愈发困难,这使得假酒问题成为长期存在的市场顽疾。
但值得欣慰的是,司法机关与监管部门的联合打击已取得成效,从精准定罪到集中销毁,一系列举措正在斩断造假链条的各个环节。

根治白酒造假不能仅依赖事后打击,更需要构建全流程的防范体系:企业应升级防伪技术,让回收包装无法复用;平台需强化销售审核,杜绝虚假宣传;监管部门要扩大排查范围,从源头阻断原料供应。
唯有多方合力,才能让 “19.9 元飞天茅台” 的骗局彻底消失,让消费者在举杯时能安心品味真正的酒香,让白酒市场回归诚信与规范的轨道。
广西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