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个好玩的事儿。
假如现在有个烫手的山芋,上面写着“国足”,谁接谁倒霉,躲都来不及,你猜怎么着?
就在大伙儿把这玩意儿传来传去,生怕沾上一点晦气的时候,西安这“愣娃”,直接上去一把抱在了怀里。
没错,说的就是时隔整整九年,国字号的比赛——U23亚洲杯预选赛,又回到了西安。
这消息一出来,不少人都蒙了,觉得这决策怕不是喝大了才做出来的。
毕竟,现在请国字号球队来主场,那不叫荣幸,那叫“渡劫”。
赢了还好,输了,自家门口父老乡亲的唾沫星子都能把你淹死。
其他城市一个个都精明着呢,算盘打得噼啪响,谁也不愿意拿自己的政绩和城市形象去赌这捉摸不定的“国运”。
可西安偏偏就这么干了。
外人看着是傻,但我跟你说,这背后藏着的,是土塬上千年不变的生存智慧,是把人情世故和长线投资玩到了骨子里的精明。
这根本就不是一场球赛,这是一次精准无比的政治和商业投机。
咱们先把镜头拉回到那个还相信奇迹的年代,2001年,米卢带着他的队伍在“圣朱雀”体育场,那片红色的海洋里,几乎是被人抬着冲进了世界杯。
那时候的西安,是全中国的足球圣地,这里的球迷懂球、狂热,嗓门一开,能把天上的云都给震下来。
可后来呢?
陕西浐灞,那头桀骜不驯的“西北狼”,说没就没了。
一夜之间,西安从天堂跌回了凡间,成了一座有球迷、没球队的“足球空城”。
这九年,对西安球迷来说,就像一场漫长的失恋。
心里的火没处撒,只能在街边撸串的时候,吹着啤酒瓶子,追忆当年的荣光。
那种憋屈,那种不甘,早就积攒成了一座火山。
所以,当别人都在躲着国足这块“烫手山芋”的时候,西安看到了什么?
他们看到的不是风险,而是那个重新点燃火山的机会。
先说最实在的,钱。
国字号比赛再拉胯,那也是国字号,自带流量。
6万人的西安奥体中心,门票能愁卖?
周边吃喝拉撒,哪一样不是白花花的银子?
这笔账,小学生都会算。
但这只是面子上的。
里子里的算盘,那才叫一个绝。
你在中国足协最难堪,被人人喊打,连个办比赛的地方都快找不到的时候,递过去一个台阶,说:“哥们,来我这儿!”
这份情,你说值多少钱?
这玩意儿在咱们这儿,叫“雪中送炭”,比你平时烧再多香都管用。
以后,西安想在足球上有点想法,需要上面点个头、开个绿灯的时候,足协能不记着你这份好?
这叫人情投资,放长线,钓大鱼。
当然,如果光是这些,那就把西安看扁了。
这波操作,其实是西安足球复兴大棋局里,最关键的一步落子。
你把这几年的事连起来看,就有意思了。
前脚,他们搞出来一个中国第一个“会员制”的陕西联合俱乐部,把球迷从看客变成了股东,把人心先聚起来了;后脚,中国足协就把西北大区青训中心放在了西安,未来的足球苗子,都得来这儿报道。
看明白这套组合拳了吗?
先用新模式稳住球迷基本盘,再用青训中心布局未来十年,现在,通过承办国字号赛事,重新回到全国足球的视野中心,告诉所有人:“我们胡汉三,又回来了!”
三步棋,环环相扣,目标直指那个曾经属于他们,后来又失去的“金牌球市”宝座。
这事儿最妙的地方在于,它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当下中国足球的某种荒诞。
一个本该是荣誉的承办权,却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麻烦。
而一个憋了九年劲儿的“前浪”,却要靠捡别人扔掉的“垃圾”,来完成自己的绝地反击。
这背后,其实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城市发展思路的碰撞。
一种是求稳,多一事不如少一事,绝不出错,也绝不出彩。
另一种,则是西安这种,敢在低谷期下注,用巨大的魄力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。
他们赌的,不仅仅是一场比赛的输赢,更是这座城市压抑已久的足球梦想,和那份想重回牌桌的野心。
所以,当哨声在西安奥体中心响起时,那6万人的呐喊,你以为只是在为场上那22个小伙子加油吗?
不,那是一个城市憋了九年的长啸,是“西北狼”在告诉整个中国足坛:别忘了我们,这片土地上,永远有足球最滚烫的热情。
现在,皮球踢给了其他城市。
是继续在安全区里打着小算盘,还是也学学西安,敢不敢在别人都看衰的时候,为自己的热爱和未来,狠狠地赌上一把?
评论区聊聊,要是这事儿放你家乡,你觉得会怎么选?
广西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